有名的隐士,最有名的隐士

2025年07月01日 xiyou 阅读(1)

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十大隐士 古代隐士有哪些

“竹溪六逸”

有名的隐士,最有名的隐士

开元二十五年,李白移家东鲁,与山东名士孔巢文、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在州的徂徕山竹溪隐居。

六逸同隐的竹溪,位于徂徕山西南麓的乳山脚下,金代明昌年间泰安人安升卿在徂徕题刻中有“访竹溪六逸于乳山”之语。这里峰峦突起,一川萦回,林木棉蒙,凤尾森森。山前有一竹岩,石纹如深雕竹叶片片。攀上竹岩,可见到安升卿所书“竹溪佳境”自此沿溪而行。

但见溪水淙淙,逶迤西注,芳草葳蕤,杂树生花。这里便是六逸堂故址所在。“迄今人去已千载,流风余韵犹宛然”。而今的竹溪,虽已无复唐代碧玉千竿的胜境,但清流依旧,山月无恙,犹使人时时追怀太白诗仙的遗韵。

陶弘景

陶弘景,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著名的 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作品有《本草经集注》、《集金丹黄白方》、《二牛图》等。号华阳隐居。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

“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是魏晋年间广为人们评说的七位士人。一千多年来,人们对于“竹林七贤”的言行或褒或贬虽有不同,但都承认“竹林七贤”曾经对我国的文学、哲学以及封建士人的行为准则产生过重大影响。

他们的诗文集中表现着两个主题:一则是对魏晋时期 黑暗的强雷不满,二则是对清新自由的社会人生的渴望与追求。他们七人都有各自的风格特点,在各自的领域都颇有成就。

严光

严光少有高名,曾与光武帝同学。东汉开国后,他改名变姓,隐居乡野。光武帝派人到处寻访,终于找到他:披着羊裘,垂钓泽中。光武帝派特使专车,“安车玄纁”,将老同学接到洛阳。严光却在宾馆高卧,不愿去拜见皇上。

光武帝只好屈尊去宾馆见老同学:“子陵啊子陵,你就不愿出来助我治理国家吗?”严光说:“帝尧著德,巢父洗耳。人各有志,何必相逼嘛。”光武帝拜老同学为谏议大夫,严光坚辞不就,归隐富春山中。

“商山四皓”

“商山四皓”指的是汉初(公元前200年左右)的东园公唐秉、甪(lu)里先生周术、绮里季吴实和夏黄公崔广四位著名学者。

“四皓”这一称呼最早叫出来的是西汉扬雄,他曾在《自嘲》诗文中写道:“四皓采荣于南山,仆诚不能与此数公并。”对于“四皓现象”,后世也是争议不断。有人认为,四皓作为一代知识精英,为了“明哲保身”不与外世合作,有“趋利避害”之嫌。

7、颜回

颜回(前523~前490年)春秋末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字子渊,一作颜渊,孔子的得意门人,以德行坚称。亦称颜渊后世也称作“颜叔”,“颜生”。他贫而好学,笃于存亡,虽箪食瓢饮,不改其乐。年三十二死,后人称为“复圣”。

8、鬼谷子

鬼谷子,姓王名诩,又名王禅,道号玄微子。战国显赫人物,华夏族,额前四颗肉痣,成鬼宿之象,创建鬼谷门派。

9、伯夷、叔齐

商朝末年,北方有一小国叫孤竹国,孤竹国的国王复姓“墨胎”,名叫墨胎初。他生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墨胎允,字公信,谥号“夷”,二儿子名字不详,三儿子墨胎智,字公达,谥号“齐”。

因为古代兄弟姊妹间排行习惯以“伯仲叔季”排序,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是最小的,所以后世称大儿子墨胎允为“伯夷”,三儿子墨胎智为“叔齐”。

这兄弟俩都秉性忠厚,谦虚有礼,但是老国王却比较偏爱三儿子叔齐。按照当时的传统惯例,应册立长子伯夷为世子,日后继承王位,但老国王在临终前却把王位传给了三儿子叔齐,并嘱咐叔齐一定要把孤竹国治理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10、许由、巢父

中国历史上两位大隐士巢父、许由,他俩共同创造了一桩千古佳话,许由洗耳的故事。尧在考察继位人时,十分注重接班人的群众基础。尧听说阳城(即当今洪洞)的巢父、许由是大贤者,便前去拜访。

初见巢父,巢父不受;继访许由,许由也不接受禅让,且遁耕于洪洞的九箕山中。尧执意让位,紧追不舍,再次寻见许由时,恳求许由做九州长。许由觉得王位固且不受,岂有再当九州长之理,顿感蒙受大辱,遂奔至溪边,清洗听脏了的耳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隐士

中国古代只有四个真正的隐士,你知道个吗

自古文人多以隐者为高洁。然而真正的隐者又有几个?屈指数来,还真不多,仅四人而己。

“不食周粟”的伯夷和叔齐

伯夷和叔齐弟兄俩算是最早的隐士,他们的父亲孤竹国国君欲以其三子叔齐为继承人,而叔齐偏要将位让给大哥伯夷。让来让去,两人都不即位,于是一同逃往西岐。

古人为了一个帝位,父子相残,兄弟互杀实乃常事。而这两位仁君却是真的不想当国君,想隐入山林。以今日的眼光看来,他们是不是也隐得迂阔了一点?国不可一日无君,他们这一让,不就等于置国家责任于不顾?此种隐法,虽其德可钦,而其行却未必可嘉。可不是吗?后来整个商的国土(当然包括商的封国孤竹国)都被姜子牙带着周文王占领了,若不是姜子牙看出这两人是义士,他们俩兄弟就都会殒命于乱刀之下。而天下宗周之后,这两兄弟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上。

真的隐士,其节令人感动的同时,我还是要用鲁迅先生的话来批评二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种把某种德行推崇、实践到极致的作法,在生活中是行不通,也没法学的。甚至是荒谬或者迂阔的。这也注定了真的隐士是极少的,少到只有“标本”。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

也许你会问:难道陶渊明不算真正的隐士?

陶渊时算是继伯夷、叔齐之后的真正的隐士。然而,陶渊明的隐居理想也不是很早就有,或一以贯之的。跟所有读书人一样,陶渊明也曾经有建功立业的抱负。他出仕多年,功业不成,二十九岁时第一次隐居,那时隐居是当中小地主,日子过得不错。在年过不惑、为母丁忧三年期满之后,他怀着“四十不闻,斯不足畏”的观念再度出仕。

出仕多年,陶渊明没有为五斗米折过腰吗?这肯定不太现实。只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折腰屈辱积累之后,那种折腰的屈辱实在令他无法再忍受。终于在彭泽县令任上,他被要求折腰迎接上司时,这次要求就成了压垮他忍受力的最后一根稻草,他毅然挂冠,赋《归去来兮》,潇洒而去。这一次,他才做到了真正的“不惑”。这“不惑”和坚定之中,有他闲居多年对田园生活的真正的热爱。也只有到了这时,他才成为了一个真正的隐者。

历朝历代隐士聚居最多的地方莫过于终南山了。但终南山这个地方假隐士居多,更多人到这里来的目的不是当隐士,而是借隐居抬高自己的身份,标榜自己的清高,以此等待官府或朝廷的启用。隐,不是这些隐士的目的,反倒是他们求官的捷径。所以人们又称其为“终南捷径”。

这再一次雄辩地证明,只有假隐士才能建功立业。

“大隐隐于市”的袁枚

一直生活在闹市中的清朝乾嘉时期的袁枚是一个真正的隐士。

世人没有谁说袁枚是隐士,只因为袁枚“隐居”的艺术性太高。可以说他是中国古代第一个“大隐隐于市”的隐士。他乐于隐,隐且快乐着,隐且潇洒着,隐且滋润着。

也许你会问,隐居还要艺术性吗?当然是要的。任何一件事情的成功,都有高超的艺术性隐含其间。

且看袁枚隐逸的艺术性何在。

袁枚第一次辞官后,并没有隐居到山野里去。而是在在辞官前就在他为官的南京江宁这个富庶之地买下一所旧的别墅加以改造、扩建,建成了一座私家园林别墅——随园。

袁枚将其作为日后隐居之地。这也可见袁枚身在官场,心在民间。

第二次辞官之后,袁枚就隐居在这座随园,对其进行一建三改,六次写《随园记》。随园豪华舒适到什么程度?两江总督尹继善想用来作为给皇帝接驾的行宫。由此其舒适豪华的程度可见一斑。只是袁枚不愿意这么做。

袁枚一改隐居必到山野的“传统”,就“隐居”在这样一个地方,江南历来是文人荟萃之地,南京更是江南 、经济、文化的中心枢纽,是江南乡试、皇帝南巡召见的重要场所。袁枚置身其间,优势显而易见。

这里还是秦淮风月之地,富庶繁华,有着浓郁的江南商业氛围、世俗风情。袁枚自然也要受到感染。其实,袁枚就喜欢这些。所以他的隐逸生活完全突破了传统知识分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模式,独立在既有的人生观和士的观念之外,带有浓郁的商业性和世俗特点。他既保持个体独立,却又 于达官贵人之间,特别是与文官阶层保持 的往来。他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隐士和布衣,于世情多了一份通达与圆融,也不追求“致君尧舜上”的抱负理想,于 多了一份清醒与独立。

袁枚经常在随园举行大规模的文宴,最初的到访者多是现职 、举子、文士,到后来发展到三教九流,无所不包。以至凡过南京者必到随园,以到此一游,与袁枚有一面之缘或一饭之缘为荣。来访者的多样性与流动性,对扩大袁枚的影响极其有利。袁枚一边结交有力者以求支持,一边发现真正的文士加以提携。

而对于为官的那些琐事、俗事,他早已忘了,忘得干干净净,一点儿也不留恋。

一个彻底摒弃了为官之念的人,一个完全纵情于世俗生活中的人,难道不算是真正的隐士?

陶渊明和袁枚都是四十岁前后决定隐居。但袁枚比陶渊明醒悟得更早、坚定得更早。袁枚在科场、官场,早已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他追求科名,与众多的人目的不一样。别人求科名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求官。而袁枚则不然。他在《与姚补之秀才第二书》中很鲜明地说到他对待科名的态度:

无科名,则不能登朝;不登朝,则不能亲近海内之英豪,受切磋而广闻见;不出仕,则不能登山川之奇,审物产之变,所为文章不过见貌自藏已耳,以瓮牖语人已耳。

通俗一点说,袁枚的求科名是为了求得一种资格,求得一种社会认同,他迷恋滚滚红尘,他最爱的是交海内英豪,登山川之奇,审物产之变。一个志只在山川、物产、英豪的人,难道不是一个真正的隐者?

只是袁枚不想做一个伯夷、叔齐式的“传统”隐者,不愿做一个没有科名,不被官方认可的民间文人。

袁枚的想法自有其道理。

在整个封建社会,哪一个留传下来了的文人不跟帝王或主流生活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就是“在野”的柳永,天天与歌妓为伍,看似没有生活在主流社会。但他这是官场失意后的纵情,况且他的填词也属于“奉旨填词”,这样才能“有井水处皆歌柳词”。如果其填词不是“奉旨”而为,没有这个主流社会的源头,其词再好,也不会有这么大的传播力量。

柳永纵情声色,是官场失意后的放纵。是心在官场,身在情场。袁枚与他正好相反。

曹雪芹的父辈与祖辈都与皇帝有关系,而且很亲密的关系。但曹雪芹十三岁时被抄家后,离开了主流社会,过着“举家食粥酒常赊”的生活。因而,他虽然写了伟大的《红楼梦》,他的一生经历也没能得到记载留传下来,以致成为了一个难解的迷团。

袁枚与曹雪芹是同年所生,袁枚的高明就在于,他离开了官场却享有比在官场时更多的资源,而又没有在官时的俗务之累。翰林的出身却让他拥有顶级的官场尊荣和优裕。

袁枚的隐逸,是一边做减法,一边做加法的过程。官场的杂事和礼节,他通过辞官一减了之。而身在官场的方便和尊荣,他倚靠自己的资历、人脉,通过大设文宴,通过刊刻自己的著作和《随园诗话》,通过游历山河、交谊有力之士等不断获得。袁枚的幸福也是奋斗出来的。他靠奋斗一步一步成为一个大明星。以致所到之处,围观的人群把桥都踩塌了!

袁枚的一生积极进取,决不迂阔呆板。他与现实生活保持着零距离的关系。他的隐逸生活本身就是一种多姿多彩的艺术。他的“大隐隐于市”的思想和做法,也深深地影响着无数的当代人~

历史上有名的隐士排名前十 中国最有名的十大古代隐士

隐士指的是古代拥有超凡的才德学识,追求思想自由,却不依附权势,拥有独立人格,从内心拒绝入仕的隐居者,而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隐士,本文就为大家盘点并简单介绍中国古代十大著名隐士,一起了解一下吧。

中国最有名的十大古代隐士

1.许由

许由字武仲,是许姓的始祖,也是生活在今天河南省登封市、许昌市、禹州市、鄢陵县一带颍河流域的远古时期阳城槐里人,一生都隐于沛泽,因尧帝想让其出世,使得这位许姓始祖最终逃到颍水之滨,死后被葬在箕山。

2.伯夷叔齐

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君的两位王子,并曾在史记、吕氏春秋和论语中对其有着相关记载的人物,孤竹君去世后最早是叔齐担任君王,而后想让位给伯夷却被伯夷拒绝,武王灭商后他们未归顺周朝,而是采薇而食最终饿死在首阳山上。

3.颜回

颜回字子渊,后世尊称其为复圣颜子,是从十四岁就拜孔子为师的孔子门下七十二贤之首,孔子对这位他最得意的门生称赞最多,在周敬王三十九年间历代文人学士均对其称赞有加,这位思想家的一生都在追随孔子奔走六国,回到鲁国后穷居陋巷之中。

4.陶渊明

陶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是人们众所周知的东晋末年至南朝宋初期的著名诗人、次附加和隐士,也是曾在朝中先后担任江州祭酒、彭泽县令等职位,最终归隐田园的中国首位田园诗人,并有着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美称。

5.林逋

这位字君复,后世称为和靖先生的奉化大里黄贤村人,是自幼刻苦好学通晓经史,性高喜恬淡,勿趋荣利的北宋著名隐逸诗人,并这位作诗随做随弃,隐居在杭州西湖孤山,终生不仕不娶的诗人一生惟爱种梅养鹤。

6.王维

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是为众人所熟知的唐朝著名诗人和花价,虽然早年有着较高的 抱负,但在四十多岁时因 的变幻无常,长期不得志使得王维在终南山上过上了半官半隐的生活。

7.介子推

介子推这位后人均成为介子的春秋时期晋国人,是死后葬于介休绵山并立庙祭祀的春秋三杰之一,并因隐居不言禄、割股奉君的壮举而深得世人怀念,晋文公重耳身为愧疚,并因他而产生了寒食节的春秋时期晋国大臣。

8.善卷

善卷是在古籍《庄子》和《吕氏春秋》中有所记载的远古尧舜时期人,是以帝者师的美称,因尧帝曾途经常德德山以北面而问的大礼向善卷求教而闻名于世的上古时代主要文化代表人物之一。

9.严光

严光字子陵,是会稽余姚人,也曾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登基前的同学和好友,虽然在刘秀即位后多次延聘严光,但这位东汉著名隐士以不慕富贵、不图名利的思想品格退居富春山隐姓埋名,并以高风亮节的品格而受到厚实的称誉。

10.嵇康

嵇康这位字叔夜,生活在三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音乐家和文学家,曾迎娶了曹操曾孙女长乐亭主为妻成为曹魏宗室的女婿,虽然官至中散大夫但最终与多位竹林名士隐居不仕,以审贵 而通物情等主张成为竹林七贤的精神 。

本文内容来自网友供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非盈利且无偿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如有文章有不实信息或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发送邮件至 bantie5@163.com 反馈核实,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备案号:鄂ICP备202404519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