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断代纪传史,西晋陈寿撰,刘宋裴松之注。陈寿,生于公元233年,卒于公元297年,字承柞,西晋史学家,安汉(今四川南充)人。陈寿早年拜史学家谯周为师,攻习《尚书》、《春秋》三传,精读《史记》、《汉书》。在蜀汉时,曾为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散骑黄门侍郎。他为人正直,因与宦官黄皓不和,而使仕途连遭挫折。蜀汉灭亡后,陈寿成为一介布衣。
《三国志》全书共65卷,其中《魏志》30卷,《蜀志》15卷,《吴志》20卷,记述了自黄巾起义至晋灭吴统一天下,从公元184年到公元280年近100年的历史。此书别具一格。它约成书于晋惠帝时,时人推崇作者“善叙事,有良史之才”。后人把《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合称“前四史”,在史学上有较高的地位。
作品写人叙事详实生动,取材审慎,文笔简洁,各传中选录的一些文章也颇有文学价值。据有关资料记载,《三国志》面世后,即有夏侯湛自毁《晋书》的故事。它对后世以三国故事为内容的小说、戏剧,特别是对《三国演义》的创作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它也是官方人士必须修读的“二十四史”之一。
三国,即东汉末魏、蜀、吴三国鼎足而立时期。对这个历史时期的划定,史学家们观点不一,一般有三种说法。第一种划分,以公元220年,曹操去世,其子曹丕废汉帝,建立魏国,为三国开始年份。到公元280年,司马炎打败吴国,建立西晋王朝,全国又恢复统一为止,共61年的时间。第二种划分,是以曹丕建立魏国开始,到公元265年司马炎废魏帝,建立晋朝共46年的时间。还有一种划分,即把三国上推到公元196年,曹操迎汉献帝至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魏国羽翼丰满,汉朝名存实亡、风雨飘摇之时算起,终于公元280年,晋灭吴为止,则整个三国时期,即达84岁高龄了。
东汉末年,中原大地狼烟滚滚,各地军阀割据称雄,连年征战,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经过一段漫长的相互攻战兼并过程,最后只剩下魏、蜀、吴三家势力强硬的对手,为中国统一奠定了基础。从这一点上来说,三国的出现较东汉末年的群雄争霸,是历史的一个伟大进步。陈寿为了纪念这段历史,于是修《三国志》。
陈寿在《三国志》中对诸葛亮推崇备至,高度评价了诸葛亮一生的业绩和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但对失街亭及“将略非其所长”等也不讳言,既不以私情命笔,又能扬其善而不引起短缺。对于曹操的描写,挟汉献帝 许昌,他用史笔点出是董卓等人出的主意,记述了曹操受命为魏公、魏王的真实过程。但对司马懿受禅代魏的描写在《魏书》中只用“如汉魏故事”五字,足以令人深思。
由于陈寿在撰写《魏书》、《魏略》时,是秉承司马懿意旨所写的,所以书中在个别记述上也存在一些失实之处,如诬称曹 有“无君之心”等等。《三国志》中还将三国的鼎立和蜀汉的失败,都归于大命,在一定程度上宣扬了皇权神授的观点。此外陈寿担任过巴郡的中正官,这种品评人物的 对《三国志》中人物的价值观也多少受到了一些影响,如对历史人物偏重于他们的才华和胆识方面的描写。
内容《三国志》记述的历史从东汉末年的混乱时期开始,直到西晋统一三国为止,也就是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六十年的历史。全书共分为3部分,65卷:魏书30卷,蜀书15卷,吴书20卷。原是各自为书,一直到北宋才合而为一,改称《三国志》。陈寿著《三国志》一书,受到大臣张华的称赞,《三国志》在当时是私人撰述,陈寿死后,尚书郎范頵上表说:「陈寿作《三国志》,辞多劝诫,朋乎得失,有益风化,虽文艳不若相如,而质直过之,愿垂采录。」《魏志·倭人传》系根据王沈《魏书》和鱼豢《魏略》的资料写成,记载由中国前往 这个「带方东南大海之中,依山岛为国邑」「今使译所通三十国」的路线, 女王名卑弥呼,「事鬼道,能惑众,年已长大,无夫婿,有男弟佐治国……」,又载女王国的结构、物产、法制, 人的服饰、发式、婚姻、丧葬习俗等,全文总字数不过两千字,却是现存对于古代 的情况最早的纪录,是研究 古代历史的重要史料。但也有人责难陈寿,因其父有憾于诸葛亮,「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被髡,故寿为《亮传》,谓将略非所长。」所以说他「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然而诸葛亮乏 才能,在今日看来确是卓识。唐朝房玄龄撰写的《晋书·陈寿传》,承认陈寿「善叙事,有良史之才」,又认为陈寿因为私仇而在书中有所表现。说「丁仪、丁廙有盛名于魏,寿谓其子曰:可觅千斛米见与,当为尊公作佳传。丁不与之,竟不为立传。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亦坐被髡,诸葛瞻又轻寿。寿为亮立传,谓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言瞻惟工书,名过其实。议者以此少之。」至于《三国志》对于晋朝皇室的叙述时有曲笔、粉饰,则属事实,备受批评。《三国志》没有撰述典章制度等方面的〈志〉和〈表〉,是个缺失。陈寿治学严谨,收集来的材料凡是觉得可疑的,宁肯不用。陈寿死后百余年,三国史料大量出现。《三国志》内容精洁,三书很少重复,然宋文帝认为太过简略,故诏令裴松之作注。松之收集各家史料,「绘事以众色成文,蜜蜂以兼采为味」,弥补《三国志》记载之不足,清代《四库提要》将其所用 ,分析为六类:「一是引诸家之论,以辩是非;二是参诸家之说,以核伪异;三是传所有之事,详其委屈;四是传所无之事,补其阙佚;五是传所有之人,详其生平;六是传所无之人,附以同类。」裴松之作注所根据的史料,可考者多达一百四十余种,较《三国志》原书多出三倍(有学者认为注文并未超过正文)。宋文帝惊叹为「不朽」之业。宋代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所描写《赤壁之战》乃是综合陈寿《三国志》中各有关人物传记和裴注所引的史料编撰而成。
三国志
原文:
孙礼字德达,涿郡容城人也。太祖平幽州,召为司空军谋掾。初丧乱时,礼与母相失,同郡马台求得礼母,礼推家财尽以与台。台后坐法当死,礼私导令逾狱自首。径诣主簿温恢,恢嘉之,具白太祖,各减死一等。后除河间郡丞,稍迁荥阳都尉。鲁山中贼数百人,保固险阻,为民作害;乃徙礼为鲁相。
礼至官,出俸谷,发吏民,募首级,招纳降附,使还为间,应时平泰。从大司马曹休征吴于夹石,礼谏以为不可深入,不从而败。迁阳平太守,入为尚书。明帝方修宫室,而节气不和,天下少谷。礼固争罢役,诏曰:“敬纳谠言①,促遣民作。”时李惠监作,复奏留一月,有所成讫。礼径至作所,不复重奏,称诏罢民,帝奇其意而不责也。
帝猎于大石山,虎趋乘舆,礼便投鞭下马,欲奋剑斫虎。明帝临崩之时,以曹 为大将军,宜得良佐,于床下受遗诏,拜礼大将军长史,加散骑常侍。礼亮直不挠, 弗便也,以为扬州刺史。吴大将全琮帅数万众来侵寇时州兵休使在者无几礼躬勒卫兵御之战于芍陂自旦及暮将士死伤过半礼犯蹈白刃,马被数创,手秉枹鼓,奋不顾身,贼众乃退。诏书慰劳,赐绢七百匹。
礼为死事者设祀哭临,哀号发心,皆以绢付亡者家,无以入身。时匈奴王刘靖部众强盛,而鲜卑数寇边,乃以礼为并州刺史,加振武将军,使持节,护匈奴中郎将。往见太傅司马宣王,有忿色而无言。宣王曰:“卿得并州,少邪?今当远别,何不欢也!”礼曰:“礼虽不德,岂以官位往事为意邪?本谓明公齐踪伊、吕,匡辅魏室,上报明帝之托,下建万世之勋。
今社稷将危,天下凶凶,此礼之所以不悦也。”因涕泣横流。宣王曰:“且止,忍不可忍。” 诛后,入为司隶校尉,凡临七郡五州,皆有威信。迁司空,封大利亭侯,邑一百户。嘉平二年薨,谥曰景侯。
(节选自《三国志•孙礼传》)
译文:
孙礼,字德达,涿郡容城县人。太祖曹操平定幽州后,征召孙礼为司空军谋掾。当初丧乱时,孙礼与母亲走失,同郡人马台找到了孙礼的母亲,孙礼便把家财全部给了马台。马台后来犯法应处死刑,孙礼私下引导马台让他越狱去陈说罪行。孙礼直接来到主簿温恢处投案陈说罪行,温恢赞许他们的行为,将这些情况全部如实向太祖汇报,各给他们降罪一等免除死刑。
后来孙礼被提拔为河间郡丞,不久又升为荥阳都尉。鲁地的山中有几百贼寇,凭借险固地势,扰民作害;于是调任孙礼为鲁相。孙礼到任后,拿出自己的钱财和谷物,发动官吏和百姓,悬赏贼寇的脑袋,招纳归降的人,再让他们回去刺探情况,鲁地不久就恢复了太平。跟从大司马曹休在夹石征讨东吴军队,孙礼劝谏曹休不要深入作战,曹休不听而遭致兵败。
任为阳平郡太守,又入朝任尚书。魏明帝刚开始修建宫殿时,节气不调和,全国粮食歉收。孙礼力争免除百姓的劳役,明帝下诏书说:“采纳你正直的言论,赶紧让老百姓去从事农业生产。”此时李惠是修建宫殿的监工,他又上奏表要求将修建宫殿的百姓再留一月,等宫殿完成再说。
孙礼直接来到修建工地,不再上奏表请示,口称明帝已下诏书免去百姓的劳役,让他们回去。明帝认为孙礼的想法很不寻常,没有责罚他。明帝在大石山狩猎,有一只虎跑到他的车驾旁,孙礼便扔掉鞭子下马,要挥剑斩杀老虎。明帝临死之时,任命曹 为大将军,认为还应该有良将来辅佐,又让曹 在 床边接受遗诏,任命孙礼为大将军长史,加授散骑常侍。
孙礼为人正直忠贞,不屈己从人,曹 认为他来辅佐自己多有不利,就让孙礼改任扬州刺史。东吴大将全琮率领几万军队侵犯骚扰,此时州里的兵士有的在休假,有的已派遣出去,留下来没多少人,孙礼亲自率领卫兵 ,在芍陂与全琮交战,从早晨打到晚上,将士死伤过半。孙礼在兵刃中冲锋陷阵,战马多次被刺伤,他依然手执战鼓,奋不顾身,直至敌人退兵。
皇帝下诏书慰劳,赏赐绢七百匹。孙礼为死于这场战事的将士举行祭祀并集众哀悼,发自内心地悲伤 哭,又把绢全部分给战死将士的家人,没有给自己留下一点东西。当时匈奴王刘靖军队兵强马壮,势力强大,而鲜卑族又屡屡侵扰 ,于是任命孙礼为并州刺史,加授振武将军,让他持节行使护匈奴中郎将的职权。孙礼去见太傅司马懿,脸露怨怒,一言不发。
司马懿说:“您拥有并州了,还嫌权力小么?如今将要远别,为什么不高兴啊!”孙礼说:“我虽无甚德行,难道还会把官位和往事放在心上吗?本来我认为您能向伊尹、姜太公的行为看齐,辅助魏室,向上回报明帝的重托,在下建立万代不灭的功勋。如今国家将要处于危难之中,天下动荡不安,这是我所以不高兴的原因啊!”说完 哭流涕。司马懿劝他:“暂且忍耐,忍住那些不可忍的事情。”曹 被杀后,孙礼入朝任司隶校尉,总共去过七洲五郡,都颇得威信。升任司空,封大利亭侯,食邑一百户。嘉平二年去世,追谥为景侯。
司马懿劝他:“暂且忍耐,忍住那些不可忍的事情。”曹 被杀后,孙礼入朝任司隶校尉,总共去过七州五郡,都颇得威信。升任司空,封大利亭侯,食邑一百户。嘉平二年去世,追谥为景侯。